三代人的心愿(Keinginan 3 Generasi)
吴协和
2008年1月21日,八华综合学校奠基的时候,前来参加仪式的一部分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的。若稍微留意周围的人,不难听到如此这般的窃窃私语——八华真的要建校吗?在社会价值观唯金钱是问的今天,只有傻子会掏腰包来建百年树人的学校。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头呢!有些甚至指名道姓地说,八华建校完全是某开发商在为他私人的发展区谋利益,耍高招。俗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过不了多久,内部矛盾白热化,结局不外是大鱼吃小鱼的变成某人或某个集团的私有财产……
诸如此类的“风凉话”让我想起一件真人真事:1968年,美国太空人首次成功登上了月球,这在当时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尤其是第一位踏上外星球太空的阿姆斯壮所说的一句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成为了全世界家喻户晓名言。
平心而论,任何创举、创业的成功都是大家团结合作的成果。倘若每个人都争相把功劳揽在自己头上,又怎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保持高度的团队精神,大家互相分享队友的成功和荣誉,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荣耀。
1966年,全印尼华校被封闭,其间经历了32年的惨痛岁月,华文、华语被禁,被压到仅剩一口气。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98年印尼政局骤变,被迫几乎断层的中华文化,随着印中友好日益发展的今天,咸鱼翻身解禁复苏。然而劫后重生,想要一下子恢复已受到严重破坏的华文教育又谈何容易。雅加达前华校校友像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了校友会,所有的校友会都把重建母校定为首要的任务。但在这么多华校校友会当中,八华又像110年前一样,脱颖而出,首先成功复八华。所以说,八华是名正言顺,当之无愧的“華校典范先行者”。虽然,今日的八華,不能像阿姆斯壮所说的——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那么伟大,但八华建校成功,对华社,尤其对各个华校校友会,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壮举,其意义和造成的正面影响非同小可,是可以肯定也是众望所归的事实。八华,八华!展现出了美丽的曙光。八华,八华!代表了胜利的曙光。
八华由奠基开始,然后马不停蹄的如期完成了第一、二、三期校舍建筑工程,进展速度是惊人的。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由荒地破土打桩起步,排除万难,众志成城,不管外界怎么看、怎么说,八华学校领导“一意孤行”地坚信和认定,八华校友是八华重建母校的动力和基础。难能可贵的是,领导层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和谦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赢得多数人的认同与支持。所以,八华才能在进入第三年就已拥有二千五百名的学生,这可是项非凡的纪录,同时是当初对八华抱有怀疑态度的一小撮人最有力地回答与证明。
俗语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梨”。八华综合学校在八華校友、社会人士。地方行政长官一致看好的大好形势下,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发展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紧接着第四期、第五期的工程与时俱进势在必行,学生人数随着课室的兴建成正比的增加是指日可待,预料中的事。但愿五年、十年后,八華综合三语学校培育出来的毕业生能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比前辈、比师兄、师姐更出色地造福社会人群。
饮水思源
古今中外,良好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家庭幸福,国家兴旺,取决于接班人成不成才。所以说,为教育好下一代而办校,是任重道远,行善积德的神圣任务。比较过去姑且不谈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但回溯110年前八华创办历史。在此,请允许我摘录1939年,1939年,中华民国驻巴达维亚总领事葛祖广(火字旁)先生给八华四十周年纪念看写的序文“。。。。当十九世纪时,国内变政维新,潘景赫、黄坤舆、许金安。。。诸先生有鉴及之,出而号召,提倡团结,致力教育,果于1900年在本埠八帝贯创办中华会馆,1901年附设中华学堂,是为全荷印侨胞努力团结,锐意教育之先声。。。。古人云“创业难,守业亦不易”。中华会馆先有创办志先生奋发团结精神,缔造不磨基础,种以良因,当获良果,理所当然。继由执事先生本既有之精神,努力扩充,以忠信笃敬行之,加以个慈善信仰诸先生处事处于诚笃,办学富有精神,乐愿解囊相助,同心合力以赴之,故其进步犹树木然。先则枝叶怒发而茂盛,继则由茂生而开花,终则又开花而结实,历四十年之时间,培成满门桃李,卓著斐然成绩,精益求精,永先止境。。。。尤其最堪钦佩者,学生自高中毕业后,多负笈回国求学,学成之后为祖国服务,回味此间社会服务,不独增进祖国之观念而止,而精通中和之文化,促进中和之繁荣,增厚中和之亲善。。。”
由高先生的序文,我们多少可以理解十九世纪末,五千年文化古国正处在没落的危机中。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被迫远走他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在五四运动維新思想的震撼下,纷纷发起保家卫国的运动,连侨居海外的华裔也广受影响,不再委屈求全的殖民主义者欺压和迫害。他们反对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他们为争取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而努力奋斗。正如高先生所说,雅加达的华人,责无旁贷地在1900年成立了中华会馆,1901年创办了中华学堂——八华,他们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志同道合的人群组织团队勇往直前,而团体的光荣是由大家的共识创造的力量。有鉴于此,要想脱困解围,就得自强不息地学好本领,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学习掌握智慧的“百科全书”。1988年,诺贝尔奖或得主齐聚巴黎,破天荒发表了一份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的的确确值得身为现代人却忽视孔學的华族子弟深思省思。“学”与“习”恰好是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的两大关键。
中华文化不仅仅教人学好本领,同时还培育教导做人的优良品德。所以一千多年前,宋朝就流传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成语。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盲目听信,有些人会发自内心泛起了疑问,读书诗道滚瓜烂熟背《论语》、《四书》、《五经》就一定能成功吗?秦桧中过状元,他肯定读过《论语》,但是。他读了也还是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的汉奸禽兽。这是为什么?答案是——他没有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精华,没照孔夫子的教导去做,好经,被秦桧读歪了。然而八华的先辈先贤,虽然他们当中有受荷兰教育的,有目不识丁、土生土长几代侨生(阿里巴巴),但他们一致认为唯有通过学校教育,学到知识,有了本领,活学活用,才能與時並進。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自然而然也就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增强了竞争力。
爱心教育
世上欲成大事者比比皆是,成功的有,失败者亦有。问题出在哪里?这就成了今日八华学校迫切需要制定的教育方针问题。为了能早日彌補华文、华语被禁、被压制的恶果,八华综合三语学校果断地施行由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课本,这无疑是为断层的华文教育架起的“战地桥梁”。有道是“利弊”好比双生兄弟,如影随形,七成的华文课程,可以在半年内把幼儿园的儿童调教成讲得一口流利的话语。不过,千万别忘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已成为过去。所以最近八华学校邀请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家长参与讨论、探討 《三字经》、《弟子规》的教学效果与其利弊,这些非常及时与妥帖的。可惜,我在国外錯失了一次敢做、敢当、敢面对问题的研讨会。但我深信,只要不唱高调,从了解本身开始,有爱心,反求诸己,推己及人,是可以总结出最具体的方法。找到最实际的“教”、“学”方案。搞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形象,一起大从内心做起,以身作则,是可以达到人和与成功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