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lumni » Activities
NEWS

八华,您好

*李能安*

闻悉八華百年校庆,不禁心潮澎湃。忆往昔,那一幕幕使人时而感到昂奋,时而又倍觉温馨的难忘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令我神往,令我陶醉。

我是在初二结束升到初三那一年从茉莉芬(Madiun)举家迁居到椰城时进入八華学校的(当时在分校)。一年后,即1951年升入高中。记得当年的高中,分普通科和商业科。前者是为有志上印尼大学的同学设立的,后者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将来投身商界的学生。我当时年轻,思想单纯,对做生意不感兴趣,就稀里糊涂地进入了普通科。记得当时普通科只开一个班,据说还是学校挑选的所谓"优等生"才能进入这个班。同学一年比一年少,到高三快毕业时只剩三十来个。同学们学习都很努力,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两耳不天下事"的"书呆子"。

我们班的老师绝大部分是受荷兰教育的,用英语或印尼语授课,只有国文和中国历史是用国语讲课。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我们的国文老师陈士华女士和数学老师陈锦福先生。陈女士具有东方女性特有的温柔和贤惠,她那一身素色旗袍仿佛还在我眼前飘动,她那一口浓重湖南口音的国语,仿佛还在我耳边回荡。陈锦福先生是一位朴素无华,相貌平平,为人实在的老师,他平时不喜言谈,但在课堂上讲课时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那带印尼口音的英语:"This equals to that ……;that equals to this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此外还有分校老主任彭庆松先生,他编写的那套英文文法书,让我得益匪浅,我回国时还当宝贝带在身边。

我们班是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我在其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代,虽说班上同学平时忙于功课,外面的事一概充耳不闻,但他(她)还是富于个性和人情味,其中不乏各种人才,不信,请看:"数学家"杨元利,"爱因斯坦"李俊堂,"秀才"罗进贤,"歌唱家"林美莉,"幽默大师"林集阳,还有那成绩优良,热心于学生会工作并深受同学爱戴的"大姐"李慧云等等。

尽管埋头读书,同学中仍还出现一大批学生会活动积极分子,本人也算是其中之一吧。当时学生会很活跃,经常举行这样那样的活动。"八·一七"印尼国庆,"十·一"中国国庆等节目免不了要组织同学庆祝一番。平时的活动如办壁报,管理图书室,开展体育活动等等,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参加学联会的演出或本校学生会自己组织的游艺会等。本人自幼爱好绘画,因此制作布景画画壁报这类事也免不了有我一份。通过这些活动,我结识了不少积极分子,"战友"如精明能干的"A Siong Pak"钟添祥,"摄影师"叶来兴,"歌唱家兼指挥家"李慧玲,"表演家"李楣清,"钢琴家"黄多莉还有稳重的陈美兰,能歌善舞的"小妹妹"杨明珠,康秀媛,古丽霞等等。我们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活跃于那一段人生的舞台上。

高中毕业离开八華以后,我在北苏拉威西岛一个偏僻的小城镇教书。一九五七年我离开了印尼回国深造,虽然我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但因为英文基础较好,毕业后在工作中我的一点点老本还派上了用场。加上在工作实践中的磨练,竟然阴错阳差地当起了专业翻译,跑了不少国家,长了见识,也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了一点点事。一切和我在八華三四年来所受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环境的熏陶以及所学到的本领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对母校一直怀着深深的谢意和深厚的情谊。我在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七年先后两次回印尼探亲,每次我都来到母校门口徘徊,想寻回昔日的感觉,可惜母校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更看不到老师们和同学们那亲切的笑脸和熟悉的面孔。八華,难道您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吗?

回忆,不管是悲是喜,总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我要把对八華的思念珍藏在心里,就像一本厚厚的旧相册,时时翻看,找回那失落的往事。

但愿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但愿百岁母校重整旗鼓焕发青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我在遥远的彼岸衷心祝愿:八华,您好!

    

Back
© PAHOA 2010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Menarav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