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我曾应邀参加复办后的八华第二期建校落成典礼。当看到巍峨壮观的新校舍和欢快的幼儿园孩子时,我感到分外激动和高兴。我和八华校友、家长一起分享了八华重建的喜悦。
再过一个月,就是2010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一一八月的光华分外明。"八"音谐"发",祝贺新"八华"继续发展——再创新绩。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家康南海康有为,在搅动晚清政局功败垂成后,渡南海来巡视爪哇,莅临八帝贯中华会馆宣传孔儒。于是"闭塞之地"初沐教泽,华风播扬。而最具鲜明特点和最具说服力的,竟是八华从此并没有发展成仅以背诵四书五经为务,单承中国文化为主的侨校会馆,而是办成颇具欧式风范,主打当地所谓印尼"土生华人马来语"的乡土式学校,一直到印尼独立以后的50年代末,定型为华裔印尼籍国民学校。因此,八华后来成为唯一向印尼本土、本国输送较多高质印尼语、华语、英语(即今"三语")等的多语人才,直接为新生共和国服务效忠的华人学校。印尼华教由此肇始,可说开了个好头。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60年过去了!回憶60年前,那时我仍在八华念书,由于家境清贫,课余帮父亲在路边摆小摊子,希望多赚点钱补贴家用及付学费。八华是个有名的贵族学校,虽然我半工半读,比其他同学多些负担,但课余或工作之余,就跟同学们在一起,蹦蹦跳跳,乐趣无穷。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日后成了才,在当时政府的高压下,也毫无畏懼的創辦组织了校友会,给同学们备就平台,重聚舊好。
平心而论,任何创举、创业的成功都是大家团结合作的成果。倘若每个人都争相把功劳揽在自己头上,又怎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保持高度的团队精神,大家互相分享队友的成功和荣誉,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荣耀。
能活到110岁,对一个人来说算是罕见了,对一个学校而言,也不容易,而我们的母校八华,经历了11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又焕发青春,枯木逢春,满怀豪情地书写着历史的新一页,可喜、可庆、可贺啊!
我50年代初跟着家人从东爪哇茉莉芬(Madiun)搬迁到雅加达,考入八华学校(分校)的初中部读初三,初中毕业后转入巴蒂贯本校高中普通科,在这里我度过了丰富多彩、无忧无虑的中学生活。母校八华,不仅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也为我指明了今后要跋涉的茫茫人生路。